最近,有媒体报道,和许多老百姓喜欢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发布、分享各类信息不同,一些官员、基层公务员很少在新媒体上发布信息,或是表露个人观点、情感;而且职级越高,发的东西越少。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新媒体已经深入到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然而,作为社会中重要群体的公务员,何以对新媒体“敬而远之”,或者只愿当一名看客呢?
笔者的一些朋友是公务员,有些还是官员,通过和他们交流,笔者发现,官员“观屏不言”的原因无非有这么几点:一是不敢表达,表现为各种“怕”:怕发表不当言论引来围观和批评,怕说错话影响个人升迁,怕晒错内容受到处分;二是不愿意表达,认为表露个人观点可能有害处,不表露却没有害处;三是不会表达。有些公务员因为和网民交流时用词不当,或者对国家政策理解不清楚、不准确,表达后反而引起误会。
不管是“怕”还是“不愿意”、“不会”,其实都表现了一些公务员不熟悉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都是缺乏媒体素养的表现。
什么是媒体素养?国外研究界对媒体素养的定义是: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理解、评估、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简单来说,它是人们获得、解读并使用和利用媒介的能力。
在网络问政时代,公务员没有媒体素养,特别是新媒体素养,其实不是一件小事,它应该是一个“本领恐慌”问题。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公务员,都要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
其实,公务员在新媒体上发表评论,晒晒自己的生活状态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关键是要做一些调整和钻研。
首先,这需要公务员群体尤其是领导干部放平心态、摆正位置。在发言中要分清公和私,始终胸怀正义、心系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媒体中和群众“打成一片”。例如,有些地方官员用微信朋友圈发布当地旅游资源,有些地方推出“县长卖苹果”,有些基层公务员通过微博、微信了解社区民情、抒发个人感悟,让人真切感受到他们实干为民的真性情。
其次,公务员需要学习一些新媒体形势下的新闻舆论引导技能。这有助于他们在日常发布中少犯低级错误,更有助于他们在突发公共危机中做好媒介应对。例如,对于网络爆出的于己或于地方相关的公共危机,首先不应该想到的是“堵”,而是在第一时间介入舆论,积极回应,同时立即着手调查,核实真伪。
这其中有怎么说、怎么做的问题,更有先说什么、先做什么的问题,这需要公务员在锻炼中成长。其实,微信、微博这些新媒体,都是公务员发声的“练兵场”,只有不断练习,才能游刃有余。试想,如果在个人的“自留地”里都不敢表露观点,一旦遇到急难险重的事件,这样的公务员如何敢为人民担当、替人民说话呢?
更多面试指导可点击2016年广东公务员考试面试学习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