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其它   
其它
2012国家公务员申论备考:《求是》精选三十八
http://www.gdgwyw.com       2011-11-16      来源:广东公务员网
【字体: 】              

旗帜凝聚力量 制度彰显优势
(秋 石)

 

  今年是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灾难,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在夺取抗震救灾重大胜利之后,迅速投入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的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成功解决了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的世界性难题,创造了科学重建、跨越发展的人间奇迹。今天,曾经满目疮痍、瓦砾遍地的灾区,如同浴火重生,到处焕发着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灾后恢复重建所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铸就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奋斗史上的又一座历史丰碑,再一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证。

 

  坚强领导 中流砥柱

 

  3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留给我们一连串冰冷的数字: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受灾,数以百万计的民房受损,波及4600万百姓,直接经济损失达8000多亿元。赈灾难度之大,需救济人数之多,重建工作之浩大复杂,世所罕见。疾风知劲草。“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这是胡锦涛总书记站在汶川地震废墟上发出的铿锵有力、饱含深情的宣示,给奋力抗震救灾中的全国人民以极大鼓舞,也是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的真实写照。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迅速在废墟上恢复重建美好家园,成为凝聚起灾后恢复重建力量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灾区各族人民最值得信赖的依靠,是灾区各族人民真正的主心骨。党中央总揽全局、周密组织,科学决策、协调各方,确定了灾后重建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工作部署,明确提出了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建立起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区域协作、全民动员的运行机制,凸显了强大的群众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地震发生后,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和对口支援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地震灾区、心系灾区人民,胡锦涛总书记和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相继到灾区第一线考察指导恢复重建工作,给灾区广大干部群众送去巨大的关怀和鼓舞。灾区和援建单位的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以民生优先为基点,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吃苦在前、奉献在先,奋不顾身地冲在灾后重建第一线,充分展示了敢打硬仗、勇于奉献的良好形象,带领灾区群众抓紧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成为灾区恢复重建的中坚力量和中流砥柱。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特别是奋战在灾后恢复重建一线的广大官兵,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在安置受灾群众、抢修基础设施、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受到灾区人民的高度赞誉。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斗志,坚定了夺取恢复重建胜利的信心。

 

  灾后恢复重建所创造的世界救灾史上的奇迹,是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生动体现,也是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恢复重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造福灾区人民群众的理念贯穿于恢复重建的各方面、各领域和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重建为了人民、重建依靠人民、重建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一个建设项目,都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灾后第一个冬天,没有一个群众挨冻受饿。灾后一年,灾区首个县级心理卫生服务中心在北川县新址的卫生局内落户,居民得到了持续的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灾后两年,进展最快的是民生项目,提升最大的是公共服务设施,受益最广的是灾区群众。现在,走进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震中汶川,建设项目100%竣工,灾区群众100%搬出过渡房,新建房屋实现100%入住。甘肃陇南,22万多户农村居民都搬进新房,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等工程全面完成。陕西汉中,对口援建项目全部竣工。灾区群众动情地说,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员干部的关心和支持,就没有灾后的新家园,就过不上灾后幸福安定的新生活。

 

 

  巨大优势 强大合力

 

  一个国家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是衡量其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目标,在科学决策与民主程序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和科学调配全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实施全国性的统一协调行动。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也创造了灾后恢复重建的特有优势。灾后恢复重建中,从中央到地方步调一致地动员和组织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党中央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出立法建议,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了党的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审议通过国务院提出的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安排,为集中全国力量支持灾区恢复重建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国务院颁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明确要求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全国政协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发挥人才和科技方面优势,捐款捐物,建言献策,以各种不同形式积极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东部和中部19个省市的援建大军,分别对口援助四川18个受灾县(市)和甘肃、陕西两省受灾严重地区。“一省帮扶一重灾县”对口援建机制,释放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能量。这样的规模和成效,为国外舆论所赞叹:中国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做到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能够有效应对巨大灾难和突发事件的挑战,具有举国同心、共克时艰的巨大优势。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不仅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而且也为灾后恢复重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加到39.7983万亿元,财政收入由1132亿元增加到8.3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极大增强,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8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投入超3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直接拨付达2330.88亿元。各级地方政府及时调整年度财政预算,不断增加恢复重建资金投入。截至2011年1月,灾后重建项目完工90%,完成投资90.6%。灾后恢复重建既是对国家财力物力的大考验,也是对国家科技实力和水平的大检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重建提供了科技支撑。都江堰至汶川公路,3个多月实现通车;上海援建者在都江堰创造了20多天开工建设11个援建项目的上海速度;受地震严重影响的东汽集团,震后第8天第一批产品起运出厂,震后半年,圆满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空前提高了灾后重建的能力和效率。我国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所形成的强大综合国力,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技术支撑。

 

  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灾后重建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灾后恢复重建中,党中央、国务院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投资中,安排1/4用于灾区恢复重建;2000亿地方政府债券中,四川核准的份额最高。对口支援方案公布1个星期之内,来自祖国各地的援建工作组就全部到位。援建大军里,有参与建设北京奥运会场馆的主力,有参与建设上海世博园的突击队,有曾参加唐山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特级企业。国有企业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主力军,以雄厚实力和高效率,使对口援建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有机结合的成功实践。如果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不断发展壮大并牢牢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这一切显然都是不可能的。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拓展了国内外支援灾后恢复重建的渠道。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重建协作机制的建立,使多种信息充分共享,资源分配协调运行,吸引了大量民营企业和外商外资的参与支持。在灾后重建中,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四川,使这3年成为四川省历史上利用外资数量最多的时期。海内外非公有制经济力量的广泛参与,构成了灾后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事实充分证明,我国之所以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关键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是我们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的制胜法宝。

 

 

  自强不息 精神永存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也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抗震救灾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增强灾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把国家支持、社会帮扶同生产自救结合起来,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推进物质重建同建设精神家园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使灾后重建从更高起点、以更高水平快速恢复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标准,使灾后恢复重建形成了与修复生态环境相结合、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与援建省市长期合作相结合的新格局。按照统一部署,受灾各地科学规划,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北川新县城选址规划论证,几经比选,耗时半年,最终选定为安昌镇东;汶川新城建设经过反复论证后,确定了“重建分两步走,八度地震设防”的原则。城市和农村统筹,眼前和长远兼顾,应急措施和完善体制机制并行,各类基础建设与大自然和谐统一,恢复重建与建立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现在的地震灾区,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产业发展实现再生性跨越,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改变,人与自然相处得更加和谐。灾区群众深有感触地说,“地震使我们倒退10年,重建起码让我们更先进10年。”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美好新家园,在一片片废墟上迅速建立了起来。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又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并在灾后重建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展现出世所罕见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社会各阶层、各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在灾难面前空前团结起来,仅捐助款物就达767亿元。“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从中央到地方,为了灾后重建这同一个目标,各族人民携手共进。近2800名援建干部,31万多人的援建队伍,与受援方协同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是灾后重建启动不久,四川青川枣树村受灾群众张贴在自建住房上的两幅标语,更是灾区人民在恢复重建中弘扬“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写照。灾区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生死较量不退缩,千难万险不放弃,巨大困难不低头,在灾难中奋发,在废墟上崛起,在重建中创造奇迹,与全国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连心曲,奏响了团结就是力量、拼搏才能胜利的时代强音。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催生了崭新的重建模式。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带来了全新的灾区恢复重建模式。勇于探索、勇于改革,积极吸纳来自各地创新的发展思路、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解难题,有力推动恢复重建工作实现跨跃发展。山东利用寿光蔬菜的品牌,在北川开设辐射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物流园区;辽宁在安县开辟工业园,一批高新技术项目陆续入驻;上海同济大学将在都江堰建文化创意园区。随着重建计划如期完成,灾区又与对口支援省(市)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探索变单向受援为互利共赢、变对口支援为对口合作的新途径。这一切不仅创新了灾后重建的新模式,而且有力促进了经济的大合作、文化的大融合和民族的大团结。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经过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洗礼,人们越来越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展望未来,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和考验,只要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胜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再写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加强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与物价稳定的统一协调
(郑新立)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于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要。我们要抓住当前经济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特别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在稳物价和调结构中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然高达11.2%。在经历了新一轮快速增长期之后,经济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加剧,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继续拉大,生态环境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予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到近期的经济稳定,而且关系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中,必须把解决好当前矛盾同解决长远发展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与物价稳定三者间的统一与协调,在稳定物价和调整结构中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对今年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解决各类矛盾的关键所在。抑制部分商品价格过快上涨,需要短缺产品的生产有一个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也需要在生产中依靠对增量的调节来解决。特别是要实现扩大居民消费这一目标,必须通过扩大就业来增加居民收入,这就更需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应当看到,今年保增长的任务相当艰巨,主要困难在于我们可能会遇到需求不足的问题。一是前两年政府启动的4万亿投资计划到今年已经基本结束,民间投资去年虽有较快增长,但能否弥补政府投资刺激政策退出所带来的影响,尚难以确定;二是汽车、住房两大消费热点因各种原因开始降温,销售的增长幅度已经在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三是为抑制通胀央行几次加息,控制贷款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四是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其进口需求近期难有大的增长,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利影响,可以预计我国出口的增长速度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因此,如何保持总需求的稳定增长,为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提供足够动力,是今年宏观调控必须高度关注、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保持物价稳定和实现经济长期较快增长的根本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只有深谋远虑方能消除近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从长远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我们要在今后5年,全力实现“六大转变”:一要大力调整需求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要调整供给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拉动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三要调整要素结构,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方向转变,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四要调整经济与社会发展结构,改变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局面,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五要调整城乡结构,改变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六要调整内外经济结构,实现由“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方向转变。只有实现了这些转变,我们才能增强自身的承受能力,从容应对工资水平提高所带来的成本上升,有效化解通胀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否在这6个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不仅关系到今后5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而且关系到未来10年、20年的发展,关系到我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问题。

 

  稳定物价总水平,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保增长与调结构的重要前提。当前物价上涨较快的趋势明显,居民消费价格在去年上涨3.3%的基础上,今年1、2月份同比上涨4.9%,3月份突破5%,通胀预期明显增强。物价的稳定关乎经济的稳定,只有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才能为投资和消费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结构调整带来必要的市场压力。因此,稳定物价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任务的顺利完成。稳定物价需要从经济总量上适度控制总需求,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做出一些牺牲。今年把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定在8%左右,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定在4%左右,就是充分考虑了这一要求。

 

  二、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引导资金投向

 

  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之外汇储备增加较多迫使央行增发基础货币,这就造成了当前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加大。同时,“十二五”时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又需要大量资金。在此背景下,只有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发展资本市场,把过剩的流动性引导到结构调整所需要的方向上来,才能既支持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有效地化解通胀压力,发挥一箭双雕的效应。具体来说,要着力把社会资金引导到以下几个方面。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相对于银行金融市场仍然比较落后。在企业资金来源中,分别来自资本市场和银行贷款的资金比例约为3 ∶7,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约为7 ∶3;在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融资与股票市场融资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一般为7 ∶3,而我国的债券市场融资才刚刚起步。这就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偏高,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大量非上市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因此,我们应抓住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机遇,尽快把资本市场做大做强。要加快企业上市机制改革,扩大上市企业数量,鼓励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回归A股市场,逐步开放在境内投资的外资企业在境内上市,降低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上市门槛,建立场外交易市场及场外交易市场与创业板的转板机制,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增强资本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使资本市场优选企业、配置资本、调节分配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起到产业升级发动机和资金蓄水池的作用。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大财税政策对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的作用,鼓励银行和企业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完善和落实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形成自主品牌。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技术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扶持发展创业投资。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规模,允许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骨干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推动信贷方式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公用事业建设。据测算,每新增一个城市人口,潜在公用事业投资需求即为10万元左右,如果每年增加2000万城市人口,就需要2万亿元左右的公用事业投资。我国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状态,严重制约着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化率的提高。加大公用事业投资,既可以扩大居民消费、推动城市化进程,又能够为闲置资金找到出路。但一直以来,这些领域主要靠政府投资,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土地出让金和以地方财政为担保的融资平台取得收入,前者已成为推高房价的重要原因,后者则蕴藏着很大的风险,都是不可持续的。为此,我们要开辟新的公用事业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公用事业投资基金,采用特许经营权包括“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转让—经营”(BTO)等投资运营方式,把社会资金引导到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上来。鼓励发展民办学校与医院。加快高速铁路建设,完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城际铁路建设,以适应城市群发展的需要。在城市地铁、水务和垃圾处理等领域,也可采取新的建设运营模式,实行市场化、企业化经营。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第三产业。到2009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43%,提供就业的比重为34%,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的长期滞后,不仅加大了就业压力,而且严重制约着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我们要重点支持营销、物流、咨询、法律、会计、审计、技术市场、价格评估、服务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根据第三产业企业小、个体户多的特点,应建立面向小型、微型经营主体的小额贷款体系。应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民间投资的有关政策为契机,尽快制定允许民间资金发起设立小型金融机构的实施细则。同时,对个体户和创业者应实行减免税政策。根据测算,如果能将个体经营户的纳税起征点从目前月营业额5000元提高到10000元,就会使约2000万人受益,从而有效改善创业环境,而减少的税收却不到10亿元。还要鼓励发展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业态。总之,要通过多方努力,尽快使第三产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现代化建设。当前,加快农业现代化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社会资金充裕,大量资金正在寻找投资机会;二是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出路,许多地方出现“招工难”;三是对优质农产品需求旺盛,农业现代化有市场支撑。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大批资金投入,依靠农户自身积累和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创新机制,把大批社会资金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才是唯一正确途径。为此,需要建立新型农业投资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农民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对农户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应当确权颁证,依法维护其用益物权,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要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制度,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农业现代化将有力地带动农用工业的发展,并将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支持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农业现代化还将有力地带动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提高,迎来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对缩小城乡差距将发挥决定性作用。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海外能源资源投资和国际并购。我国外汇储备雄厚,工业生产能力过剩,扩大海外投资可以发挥四大功效:一是到海外发展加工贸易,可创造新的出口需求;二是到海外并购一些具有较好科技资源的企业,可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到海外获得较多的能源资源勘探权、开发权,可缓解经济长远发展的资源约束;四是把外汇的货币债券储备变为物质资源储备,可有效规避外汇贬值风险。为此,建议中央银行将部分储备外汇转存于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将外汇贷给企业,满足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对外汇的需求。


  三、从增加短缺商品供给入手化解通胀压力

 

  当前的物价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和输入性上涨。在去年CPI上涨最快的月份中,食品价格上涨占涨价因素的74%,住房价格上涨占18%,两者加起来占到了92%。因此,今年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必须把重点放在抑制食品和住房价格上涨上来。物价的输入性上涨也非常明显,尤其是进口矿产品价格的上升对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形成了较大压力,去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5%,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升了5.5%。

 

  抑制食品价格上涨是今年保持物价稳定的重中之重,其中最重要的是抑制城市蔬菜价格。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强调“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通胀严重的时期,各个城市大力建设菜篮子工程,对抑制通胀发挥了重要作用。10多年过去了,大部分菜地已经变成了大楼,许多城市蔬菜供应的70%以上依靠外地长途运输,既造成大量能源浪费和货物损耗,也拉高了蔬菜价格。因此,有专家建议把“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延伸为“菜园子市长负责制”,这是有道理的。一般来说,大中型城市的蔬菜供应有50%—60%立足于本地,是经济合理的,也符合建设绿色城市的要求。

 

  稳定物价的第二个重点是抑制城镇住房价格。住宅业的发展应以实现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住有所居”为目标。住宅既具有商品属性和经济功能,更具有民生属性和社会功能,不能成为投机炒作的对象。日本房地产泡沫所带来的教训应当牢牢汲取。在某种程度上,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市场的稳定,而市场的稳定又影响和决定着社会的稳定。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就一定要避免制造房地产泡沫。去年以来,国务院已经3次发文,就稳定城镇住房价格提出政策措施,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关键在于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制,控制土地价格,大幅度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当前,要落实保障房的建设资金,确保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按时开工竣工,并重视建立保障房的享受和退出机制。

 

  近几年,由于受跨国公司垄断,我国进口铁矿石等矿产品价格连年大幅度上涨。据有关机构测算,仅去年一年,我国付给外国公司的铁矿石超额垄断利润即达230多亿美元,国内钢铁企业已不堪重负。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除了统一对外谈判,增强对进口价格的发言权,根本出路在于扩大海外投资规模,获得更多的海外资源的勘探权和开发权,建立稳定的海外资源供应渠道,以打破跨国公司对价格的垄断。不仅要鼓励大企业“走出去”,更要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大企业办不成的事,往往中小企业能办成。中小企业拿到资源勘探开发权之后,要同大企业联合起来,并与政府的援助贷款相结合,形成“走出去”的整体合力。经过若干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改变进口资源定价受制于人的情况。

 

  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是我们难以控制的。一方面要通过扩大海外投资来解决,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利用好国内资源,特别是要把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我国已掌握了煤炭直接液化与间接液化的技术,并建设了几条示范生产线,对污染物的排放业已找到处理办法,且其生产成本远远低于进口石油价格,已经具备大规模生产的条件。应研究考虑以煤炭液化替代石油进口的战略决策,这是有效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根本出路。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