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途中路过北京西站,春节期间显得空旷的站前广场又恢复了拥挤,人群中有不少是背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他们有的是探亲后返城,有的可能是第一次来北京讨生活,有的兴奋得东张西望,有的显得拘谨沉默。看到他们,不由自主在心里哼起了那首《春天里》。连他们很多人的装束和神情,都像极了春晚舞台上的“旭日阳刚”。
他们中多数人,一定都在家里收看了今年的春晚,听到了这首“代表”他们的歌。不知道他们当时是怎样的心境:跟看其他节目一样,只是当一个娱乐节目?当听到“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时,是心有所感,还是无奈默然?
农民工版《春天里》在网上热传,已经有不短时间了,但我相信,肯定还有很多人是通过春晚,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尤其是那些没有上网条件的农民工。也有不少人,虽然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听过了这首歌,知道了旭日阳刚的经历,但仍然被感动到热泪盈眶。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打动了他们的心。
这首歌能登上春晚舞台,与其他欢天喜地的节目大异其趣,是公众推动的结果。在新浪微博发起的投票中,农民工版《春天里》力压赵本山小品,成为网友“最喜爱的春晚节目”。当然,并不是说这个节目有多完美,两个人的演绎有多精彩。但投票也是一种态度,寄托了公众太多的情感和诉求。
如果完整听完这首歌,就会发现它并不是写给农民工的歌,“信用卡”“小公主”“破木吉他”,这与人们印象中的农民工相去甚远,分明是一个曾经的文艺青年在缅怀逝去的岁月。但是,经过农民工粗砺质朴的演绎,赋予了它不一样的内涵。尤其是当他们不是在华丽的春晚舞台,而是在逼仄出租屋里打着赤膊忘情地演唱,呈现了他们不加掩饰的艰辛生活,也触发不同人强烈的共鸣;尤其是那一句“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这是整首歌的高潮,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当然,感动归感动,春晚上的一首歌,并不能改变太多,甚至能否改变两个人的命运,都很难讲。虽然春晚前后采访和演出的邀约不断,但王旭并没有辞去月薪1000元的仓库保管员工作,因为“也许有一天老了,可能还要回去”。当然,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意外成名的机会太过偶然,他们的未来依然有那么多不确定性。很多人担心旭日阳刚红了之后,会失去本色,少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就其个人来说,我倒希望他们还能更红一些,成为真正的艺人和明星。他们的成名虽属偶然,但也不是毫无准备,没有自小对音乐的热爱,没有长期在地下通道的坚守,连这样意外的机会也不会落到他们身上。
公众关注旭日阳刚,被《春天里》所感动,不仅是关注两个人的命运,更有对农民工这个群体的歉疚和同情。如何让他们不再“老无所依”,不要在城市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然后“悄然离去”,是所有良知尚存、对公平正义心怀向往的人,都无法漠视的问题,更是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政府的职责和良心”。
然而,在现有的户籍和用工制度下,农民工的境遇,不仅是“老无所依”的隐忧,平等就业的权利,获得报酬的权利,教育、就医、社会保障,乃至追求精神文化的权利,都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又到了农民工“候鸟”般返城的季节,望着春天里在车站广场徘徊的兄弟姐妹,真心希望各层级的决策者能够听懂《春天里》受热捧背后的诉求,尽快改变农民工用工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他们获得基本的社会保障,让他们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当农民工歌手不再成为一种标签,当一个群体不再因为身份而获取特别的同情,或许,那才是真正的“春天里”。随着中央对农民工群体的进一步重视关怀,随着更多的利好政策出台,越来越多的地方加快拆除户籍藩篱,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进充满希望的“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