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气荒”之后,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终于破茧而出。
国家发改委日前决定,自2011年12月26日起,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发改委关于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放开天然气出厂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可是,许多舆论担心,本次改革能否达到离市场竞争更进一步的目的?抑或仅仅又是涨价的另一种说法。
本次改革办法的关键是将现行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方法改为按“市场净回值”的方法定价,而“市场净回值”方法的核心,是由原来的“由下向上”累积形成的成本加成,即从生产天然气的出厂价开始,加上管输费、城市门站价和终端用户价,改成“由上而下”,由计价准点可替代天然气的能源价格开始,加上由计价准点到达目的地的管输费,再加上城市门站价和终端用户价。核心在计价准点可替代的能源价格。
说这个改革后的方法是更加市场化的依据,就在于计价准点的可替代能源价格是市场竞争形成的。譬如现在把计价准点放在上海,上海有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川气东送等重要管道天然气的交汇中心,又接收东海气,还大量进口液化天然气(LNG)。上海有各种气源及燃料油供应,似乎很容易形成竞争。不过,这里的竞争其实是很难形成的。国内天然气比进口天然气便宜,到上海的进口天然气不会因为国内产品便宜而便宜下来。上海是全国重要的天然气消费市场,如果因为国外的天然气贵而不去进口,那么中国天然气需求缺口就很大。
因此,以计价准点的可替代能源价格为基础,必定就是将国内天然气价格与进口天然气价格拉平,眼下来说就是国内天然气涨价。当然,两广这次改革,天然气大概不至于会涨价太多,因为两广本来就没有多少国内天然气资源,用的天然气基本上是进口的。
天然气不是不能涨价。目前天然气价格的确是便宜了点,一些地方为此而盲目上马天然气加工项目,这很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但问题是,在新的天然气定价办法中,我们仍然没有看见市场竞争,国内天然气生产经营商获得的天然气价格,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自由竞争得来的,而是拜政府规定的新办法所赐。
这种非自由竞争的定价办法,是否会带来新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呢?是否会诱导市场财力物力人力盲目投入天然气开发经营?大概不会。因为天然气开发经营领域市场化程度有限,很大程度上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所垄断。
以计价准点的可替代天然气的能源价格为基础,说白了,就是天然气价格与国际接轨。当然,在中国天然气日益短缺的情况下,价格与国际接轨也可以说是一种市场化的表现。可是,中国天然气开发的成本比国际市场要低(譬如劳动力成本等)也是事实。当国内天然气价格与进口天然气价格一样时,国内那些天然气开发经营商就多了额外一块利润。
这些天然气开发经营商既享有垄断利润,现在又多了一块额外利润,这难道是新的市场化的天然气定价办法的结果?我们以为,天然气定价的确要作市场化改革,但价格与国际接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就当下的中国而言,重点应当放在如何打破国有垄断、开放天然气的自由竞争上。
当然,这次的改革若逐步铺开,对于正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引导国内节能减排,乃至杜绝国内本身稀缺的天然气反而流向价格更高的海外市场等等,还是有许多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