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要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及时纠正政策落实中“优亲厚友”“将享受创业担保贷款与参加创业培训简单挂钩”等做法,帮助符合条件的创业大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政策扶持。(2月20日《农村信息报》)
不必讳言,一些地方在扶持创业中搞“优亲厚友”的把戏,并不鲜见。比如去年12月1日中新网报道,2012年至2013年间,兰州皋兰县物价局扶持示范性农副产品直销店建设,该局局长苏某在未向社会公开公示的情况下,为其3名亲属办理了直销店经营资格,违规领取直销店补贴。这就是鲜明的一例。扶持创业不得“优亲厚友”,人社部这一强调,是对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浪潮中某些错误做法的及时纠偏。
若不及时纠正扶持创业中的“优亲厚友”做法,势必伤害公平的创业环境,让真正的创业者“很受伤”。在“创业潮”风起云涌、激荡中国的当下,有“草根”在创业,有“精英”在创业,也有“海归”在创业,创业人群几乎涵盖社会各个阶层,堪称“创业总动员”。从中央到地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被视为富民之道、强国之策。此时,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就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而扶持创业时搞“优亲厚友”,显然是对公平创业环境的人为破坏,会对创业群体造成伤害。当创业扶持政策和资金被用于“优亲厚友”,能够落到真正的创业者手上并产生效益的,又有多少?近年来,各地政府对创业出台的扶持政策不可谓不多,划拨的扶持资金不可谓不厚,绝大多数创业者为何仍感到层层打折,甚至根本感受不到有创业扶持存在?原因恐怕正在于,那些所谓的扶持被用于“优亲厚友”了。
扶持创业时搞“优亲厚友”的另一结果是产生腐败。一种表现是,让相关部门背后的“红顶公司”假装创业,拿走政府提供的创业补贴、低成本或零成本创业场所或设备,却将这些场所或设备转租给真正的创业者,坐收渔利。另一种表现是,为政绩好看而炮制创业假象,骗取侵吞创业扶持资金。据报道,某地工商部门核查新注册的个体营业执照时发现,不少企业缺少经营场所,有名无实。这或许就是这样的产物。
说穿了,扶持创业“优亲厚友”是新型权力寻租,不可小视。有了这种权力寻租,即使大兴创业之风,真正的创业者仍会深陷灰色泥潭,从时间成本到空间成本,从吃拿卡要到暗地索贿,面临的创业掣肘仍会不少。因此,对扶持创业“优亲厚友”的做法,要加大“阳光狙击”的力度;对创业扶持资金应加强监管审查,看看到底扶持了谁,有没有产生效益;还要搭建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接受公众监管。如此,或许方能减少权力寻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