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我国重点关注的改善民生的主要问题之一,更是胡锦涛所指出的振兴中华的三大战略之一。教育问题不仅是关乎广大民生问题的社会问题,更关乎促进国家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战略任务。
当前中国的教育发展进入了瓶颈期,无论是从教育的投入公平上还是从教育的模式上都存在不同的欠缺之处。正如钱学森所指出的“中国的教育体制很难培养出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没有创新的教育体制,就没有能够创新人才,就难以实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深化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势在必行。
培养崇尚科学的学术氛围,营造宽松的学术体制是促进学术进步,培养创新的前提。当今屡见不鲜的学术不端,学术造假行为为人们所诟病,达到名校院士的剽窃著作行为,小到普通高校学生相互抄袭的论文行为。可以看到,在中国的学术界所丧失的崇尚诚信,崇尚严谨的学术精神。学术精神的缺失是学术腐化,创新衰落的主要体现,也是中国教育的耻辱。因此,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深化教育体制的首要任务。将学术研究和行政化、官本位、金钱崇拜剥离开,加强监管和审核,避免造成了大学的产业化倾向、学术浮躁和制度缺失,急功近利、实用主义甚至学术商业化。这是能够真正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加大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落实地区间和城乡间的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配置,不仅使得地区间的学生得不到公平的教育,甚至在高考升学方面出现不同地区划分不同的分数线和户籍限制问题。农村学生得不到义务教育,甚至由于贫困被拒之门外。我国相关教育法律明确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而当前的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更导致学生的权利受到侵犯。因此加大投入,是解决我国教育体制中的教育公平缺失的重中之重。
创新教育模式,实施实行高校自主办学,并与企业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教体制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之策。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使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使高校成为科技创业型大学,实现科教强国。美国大学普遍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生产、科研部门的信息时时都相通,故每年有上千个专业被淘汰,又新增上千个专业,所以美国大学永远能跟上企业的创新需求,创新人才很多。同样日本教育能走在中国之前,也同样是在教育模式上遵循支持创新鼓励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因此,中国教育体制在计划体制之下已经严重被束缚,与社会需求脱钩,必须深化改革,才能走出“中国大学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困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二十一世纪,人才是各发达国家关注和争夺的资源,也是决定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需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而对于我国而言,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是振兴中华的根本。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才能走科教兴国之路,最终实现民族振兴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