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级)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从青海源头,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肯利县注入渤海——历史、地理学常识。
2011年国家(地市级)“传统乡间伦理价值秩序早已解体,法律根本难以进入村民日常生活,新的合理的价值秩序又远没有建立,剩下的就只能是金钱与利益。”
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伦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常识2009年上海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文学(材料来自于高考满分作文)2009年河南。
2011年国家(省部级)陕西的秦腔、河南的豫剧承载着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唱出了黄河儿女的心声与愿景,世代流传。屹立在孟门山上的大禹雕像又会令瞻仰者忆起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治水英雄业绩……黄河之水从源头到入海口,汩汩滔滔,孕育着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黄河的文化与精神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谈精神,不谈或者少谈黄河污染治理。长期以来,美国对密西西比河的开发活动主要是防洪和扩大航运,这两项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但水质问题却是影响着密西西比河全流域“健康”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虽然美国政府对密西西比河的治理十分重视,建设了大量工程……河流污染问题及其治理“给定资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这个题目不谈精神文化,只谈治理。
2011年国家(地市级)一些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完全趋于利益化,钱成了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宰性的意识形态,它对生活以及人生意义的设定已经主宰了许多农民尤其是农村里的年轻人的头脑,由此带来的问题自然是十分严重的。
这一切,对那些曾经感悟,至今仍依恋乡村文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农村文化和精神的缺失“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失根和教育有关,但是关系不是最直接的。
2011年国家(地市级)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这样的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农民工子女教育“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打工子弟学校环境差且还数量有限。通过上述表格可以看到,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材料中都包含了两个相互交叉但是又相互独立的话题。如果我们把问题和材料分开,可以把一套题拆成两套独立的题。一份材料涉及几个话题意味着有的题目是针对特定材料提出的,那这个题目就只和特定材料有关。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要对材料进行取舍。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问题去筛选材料,一个题目不可能让我们解决材料中的所有问题,哪怕是大文章的写作都不需要把材料中的所有内容堆砌起来。如果把不需要答得大而全的题目答得面面俱到,这样不仅难以做到,更重要的是不符合题目要求,让答题显得没有针对性。第四节反“反模式化”之一——把握申论话题特点。
军转干问题:请以《从佛教的空悲理论谈公务员心态》为题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佛学2006年山东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墨经》说:“义,利也。”墨子三表中,最重要的第三表是“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汉代董仲舒重义轻利,认为“利以养其身,义以养其心”。国学2006年山东道德义务是在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不管个人是否意识到,客观上必然会对个人、对社会负有一定的使命和职责。道德义务是指一定社会关系中个人应对社会或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它同时表明一定社会或阶级、集团对人们行为的道德要求;是个人在实践道德原则和规范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伦理学三、主题的多重性。
主题的多重性就是指在同一份申论材料中涉及几个不同的话题。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到:“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自2007年以后,申论材料没有一年只涉及一个问题,都是涉及一个以上的问题。2007年讲了两个方面的话题,一个是征地过程中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另一个是土地的保护;2008年看上去是讲怒江的问题,好像是一个问题,仔细阅读材料后便会知道,材料中也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并且是两个完全相反的问题,怒江水电站建还是不建;2009年也是两个方面的主题,一个是“三农”问题中的粮食和扶贫问题,另一个是科技创新的问题。地方考试中同样出现了这个走向。一次性考查问题最多的应该是江苏省,在2009年的申论考试中材料分别涉及经济危机的处理、社会保障与救助体系的建立和政府的问责三个不同方面的主题,2007年涉及的主题更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下面是江苏2006年真题的两段材料,这两段材料紧紧挨着,却毫不相干,是典型的两个问题:
(8)几天以后,记者市场调查,发现这里还有充气棒在卖。一名姓伍的摊主向记者透露,今年圣诞节他挣欢了,“5天卖了80多万根,挣了10多万元呢!”他说,其他几个摊主的生意也跟他不相上下。
记者昨日还走访了几所高校,询问了10多名学生。被问到的男生几乎都参加了圣诞的狂欢,参加狂欢的女生则有四成。一位姓刘的男生说,他从来没想过这些充气棒最后会到什么地方,更没想到是否会影响环境。
一名姓李的女生说,她平常多多少少还是有环保意识的,参加过学生们组织的回收电池等活动。至于塑料制品埋在地下对环境会产生影响,她说自己就没想到。
(9) 一位美籍华人曾表示,每当他过我们的传统节日的时候,一念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会勾起无限的思乡之情。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必然引起各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我国,西方文化正以强劲的态势渗透到各个领域,身处漩涡中的中国年轻一代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中国传统节日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的淡漠。我们熟知的“三节”之一端午节正在遭遇冷淡,我们已经鲜见“家家户户包粽子,艾叶菖蒲满城香”的景象,更不用说“五彩丝线编菱角,大红咸蛋挂胸前” 了。
申论更多作答思路和作答技巧,可参看2012年公务员考试技巧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