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一道题之前,首先得搞清楚答题的目的,只有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语言。这就诚如我们要在雪地里走出一条直线,只要盯住远处的一个目标走下去,即使过程中有些差强人意的地方,但整体一定是直的。但如果只盯住脚下,只盯住自己每句话的组织,整个目标就有可能偏离。下面就针对该类题型做一简单讲述,希望对考生朋友有所裨益。词句理解题实际上就是相当于向别人解释清楚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意思,目标就是让别人能得到想得到的信息,从而充分理解你所解释的词句。简单来说,就是如果解读你的答案,发现不能让对象充分理解,那答案就一定不是完美的。下面分别来说:
一、解释词语
这种题型是要求我们对文中某一个词进行理解或直接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如2007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第三题的第二问“根据‘给定资料6’,试分别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201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省部级试卷中第一题的第一问“‘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201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地市级试卷中第二题“根据材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对于这种题,解题思路就是从词语自身的意思(内涵)出发,去寻找与其相关的信息(外延)。具体来说,比如“存量土地”,我们从词语自身出发,“存”:储存,“量”:数量、一部分、一定量的,合起来就是存起来的那一部分土地,如果我们仅仅如此解释,听众是听不懂的,于是就要加上相关的信息,如为了什么目的、把哪一类或哪几类土地存起来,存了多少等等,而这些信息从哪来?材料!再如“地荒”,字面意思:土地不够用了,相关信息即为哪一部分土地不够用了,为什么不够用了,不够用到什么程度了等等;“死海”字面意思:死了的海,如果我们解释说死海就是死了的海,这是不清楚的,相关信息是什么呢?哪个海,为什么变成了死海,变成死海的状态是什么等等。“困境中的不绝希望”,困境:不好的境况;不绝:没有消失的,没有灭绝;相关信息:谁在哪方面遇到了或处在什么样的不好境况,抱着什么样的希望或者出现了什么希望。然后结合材料尽量将所有与之相关的信息在规定字数范围内整合到一起。
二、理解句子
对文中某句话的理解题,如201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省部级第一题中的第二问“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理解。”对于这种题,首先找出句子的主干,即主语、谓语、宾语,看看在句子主干中有哪一部分是没有说透彻的,对其加以补充、说明、解释,这是最核心的东西,在这之外,依据字数的限制补充枝叶部分重要的信息。以刚才提到的题为例,“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主干是:主语--海洋的污染,谓语--将毁灭,宾语--鱼儿的家园、人类,在这些主干中,海洋的污染很确切,毁灭意思也很明朗,就是破坏,毁坏,而宾语部分对“鱼儿家园”即海洋自身的毁灭需要补充,对鱼儿家园有什么样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什么,题干中没有说清楚,这都是需要我们结合材料补充完整的,于是,这句话实际上就可以理解为,海洋污染导致的后果:一种是对海洋自身的影响,一种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那我们就得从材料中找出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什么影响,对人类社会又有什么影响。将主干讲清楚之后,再看看枝叶部分有没有尚未包括进去的信息,在这道题中就是绝非仅此而已,实际上是一种警示性的语气,在答案部分也要有所体现。
词句理解题之所以可以按此思路解答,是因为一个词(一些专有名词除外)或句子之所以叫做那个词或那句话,一定与组成它的字或词是有关系的,它的意思逃离不开词语或句子本身的含义。而这次辅导的目标就是让读者或听众能得到他想得到的信息,理解目标对象。只要按照这个思路,即使语言组织差一点,关键点不会丢太多。
申论更多作答思路和作答技巧,可参看2012年公务员考试技巧手册。